教学用房的声学要求主要是满足语言清晰度和没有噪声干扰,对容积较大的教室应保证有足够的响度,对容积较小的教室还要注意防止低频声染色。
为获得良好的清晰度,教室的混响时间应较短,各类教室的混响时间可参考下表。
各类教室混响时间参考值
房间名称 |
允许噪声级(A声级,dB) |
语言教室、阅览室 |
≤40 |
普通教室、实验室、计算机房 |
≤45 |
音乐教室、琴房 |
≤45 |
舞蹈教室 |
≤50 |
表中混响时间值,可允许有0.1s的变化幅度;房间容积可允许有10%的变动幅度。教室的允许噪声可取NR-25标准,至多也不宜超过NR-30。
二、教室的体型设计
从室内声场分布考虑,教室采用矩形平面是适宜的。矩形平面还有利于课桌安排及采光。在讲台两侧和顶部设置反射面,将声音反射至教室后部,可以提高后排座位的声压级,从而改善这些座位的语言可懂度。下图为教室讲台上部悬吊反射板的实例。
教室讲台上部悬吊反射板
有的教室设计成正六边形,见下图所示。这种屏幕显示使教室的声音沿周边反射,可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,而且容易对其它声源位置发出的声音产生声聚焦现象。
正六边形教室反射声分布不均
三、教室的噪声控制
教学楼的设计,首先应防止环境噪声对教室的干扰。教学楼, 应远离噪声源,例如不能靠近交通干线减噪。当由于用地等原因不得不靠近声源布置时,应把辅助用房如卫生间、楼梯间等布置在声源一侧,而将教室布置在另一侧。教学楼中设备用房、健身房等产生较强噪声和振动的房间相对集中布置在建筑的一端,以减少对教室的影响。
教学楼内部教室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容忽视,尤其应避免电化教室对其它教室的影响。教室之间主要通过走廊传声(见下图)。可以在走廊顶部做吸声吊顶,以减弱走廊的传声效应。此外,教室门也应有一定的隔声量,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。
教室之间通过走道传声
普通教室之间的隔墙应具有45dB以上隔声量,电化教室之间的隔墙至少应有50dB的隔声量。并要注意避免因在墙体内嵌入配电箱、接线箱等而使墙体隔声性能大幅下降。